(日内瓦)-人权观察今天在《2017集束弹药监测》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大多数国家正朝向彻底消除集束弹药迈出稳定步伐,但仍需加强努力遏阻未加入禁止集束弹药国际公约的国家使用该类型弹药。
叙利亚政府军自2012年起持续对反抗军占领地区实施集束炸弹攻击,至今未尝稍减。俄罗斯曾在2015年9月30日派兵参与叙利亚政府军的联合军事行动。当地维权人士、新闻记者、急救人员、医疗人员和其他人士蒐集的证据显示,在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之间,叙利亚至少发生238起不同的集束炸弹攻击事件。根据可辨认的集束弹药残骸,其中115起攻击事件使用 AO-2.5RT子炸弹,65起攻击事件使用 ShOAB-0.5子炸弹,均由前苏联/俄罗斯制造的 RBK系列炸弹空投落地。
“过去五年在叙利亚使用集束炸弹的行为是残忍暴行,并导致该国受地雷与战争遗留未爆弹污染的情况日益恶化,”该报告编者之一、人权观察武器部倡议主任玛莉・瓦尔汉(Mary Wareham)说。“这些武器散布该国各地,成为获取援助的主要障碍,当地维权人士正以英勇行动加以清除、销毁。”
《2017集束弹药监测》是集束弹药联盟(CMC)的年度报告,该联盟由全球各地非政府组织组成,人权观察为共同发起单位并担任主席。该组织致力推动所有国家加入并遵守2008年签订的禁用集束弹药、要求清除并援助其受害者的条约。
集束弹药可以利用火炮系统和火箭由地面发射,或由飞机投落。这种弹药一般在空中引爆,将多个小型炸弹或子炸弹抛射到大片区域。许多子炸弹没有在落地时立即爆炸,若不加以清除销毁,未来多年内便成为有如地雷的未爆弹。目前已有102个国家成为《集束弹药公约》缔约国,另有17个国家已经签署尚待批准。
据集束弹药联盟纪录,2016年至少新增971人因集束弹药致死,包括叙利亚的860人和也门的38人。叙利亚和也门两国死难者大多是在集束炸弹攻击中当场身亡,其馀则是未爆的子炸弹造成,急救人员和各地除雷人员正以应急措施努力清除并销毁未爆弹。
去年12月,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递交人权观察一份文件,说明该国对叙利亚使用集束炸弹的立场,其中并未明确否认或承认俄罗斯曾参与集束弹药攻击。文中仅泛泛宣称集束弹药的使用符合国际人道主义法,而且非属无区别攻击。
也门遭集束炸弹攻击的报导,在过去一年已有减少。沙特阿拉伯领导的联军,自2015年3月起向胡塞-萨利赫(Houthi-Saleh)部队发动军事攻击,并使用集束炸弹。这种攻击的减少,与公众强烈反对、全球媒体曝光和各界普遍谴责有关。
有证据显示,集束弹药可能被伊斯兰国(又称ISIS)用于伊拉克,以及在2016年中被用于利比亚,但迄今无法核实这些指控。自《集束弹药公约》2010年8月1日生效以来,尚无任何报导或指控可证实有缔约国新增使用、生产、转移或获取集束弹药的纪录。亦无证据证明美国(非缔约国)或其盟友曾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对抗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中使用集束炸弹。
“还需加强努力才能吓阻继续使用集束弹药,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拥护并严格遵守该国际条约,”瓦尔汉说。“缔约国应尽力落实该条约核心条款,并以加倍努力规劝更多国家加入这项国际禁令。”
马达加斯加和贝宁甫于2017年批准《集束弹药公约》,但从2016年4月古巴之后就没有国家加入。去年12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数十个未签署国家对支持该公约的重要决议投下赞成票,只有俄罗斯和津巴布韦投反对票,另有37个未签署国弃权,包括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美国和也门。该决议不具拘束力,内容呼吁所有尚未加入该公约的国家“尽快”加入。
根据《2017集束弹药监测》,截至2016年底,28个缔约国总共已销毁近140万枚库存集束弹药,内含1.75亿枚子炸弹。此一数量在所有缔约国报告的库存总量中,占集束弹药的百分之97、子炸弹的百分之98。
斯洛伐克、西班牙和瑞士在2016年总共销毁了56,171枚集束炸弹和280万枚子炸弹,但有十个缔约国在2016年没有销毁任何库存,另有数国表示需要财政和技术援助才能进行销毁。
2016年8月,美国私营军火商德事隆(Textron Systems)宣布停止生产集束弹药,由于它是美国最后一家集束炸弹生产商,实际上美国已退出集束弹药制造国的行列。然而,仍有16个国家继续生产集束弹药,它们全都尚未签署公约。《监测》将持续将美国列为生产国,直到美国政府正式承诺未来不再生产集束炸弹。
“沙特阿特伯、叙利亚和俄罗斯等国宣称战争法允许区别性使用集束弹药,这根本是无稽之谈,”瓦尔汉说。“证据显示,集束弹药禁用条约已产生积极影响,但许多尚未签署的国家必须立刻加入,停止对这种武器造成的可怕伤痛视而不见。”
《2017集束弹药监测》将于9月4日第七届集束弹药公约缔约国大会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揭幕当天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