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人權觀察今天表示,緬甸軍政府應允許地震災民立即獲得不受管制的人道援助,並解除妨礙緊急救助的各項限制。地震於2025年3月28日下午12時50分發生以來,軍方對受災嚴重地區實施多次空襲並限制互聯網服務,使人道救援更加困難。
此次地震重創緬甸中部,造成建築物倒塌,道路、橋樑受損。震央位於實皆(Sagaing)省,靠近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又名瓦城)和首都內比都。緬甸軍方報導死亡人數已逾1,700人,美國地質調查局則估計死亡人數可能高達一萬人或更多。
「緬甸軍政府罔顧重大自然災害導致成千上萬民眾死傷,還在引發恐懼,」人權觀察亞洲區副主任劉智心說。「軍政府必須改掉過去惡名昭彰的做法,確保人道援助迅速送達地震災區面臨生命威脅的民眾。」
地震發生數日後,許多民眾仍受困瓦礫堆中,家屬和救援志工在沒有任何機械或防護設備的情況下拼命搜救生還者。在省會實皆市,救災團隊的裹屍袋已告用罄,屍臭瀰漫全城。「等待志工火化的遺體堆積如山,」人權觀察收到救災人員報告說。「即使他們每三分鐘就能火化一具遺體,也得24小時不停工作。」
當地記者、人道組織和社交媒體報導,許多受災地區缺乏電力和淨水。有報導指出,曼德勒和實皆省各城鎮均缺少汽油。由於商店和市場停止營業,食物和其他必需品供應短缺。緬甸中部各地民眾均露宿街道,急需避難所。
地震發生後數小時,緬甸軍政府向國際尋求援助,並宣佈六個邦和省區進入緊急狀態。緬甸地震災區有很大一部分在反抗軍政府的反對派控制下或雙方爭奪中。由於軍方實施各種限制,包括切斷互聯網、禁用VPN和臉書等熱門社交媒體平台,由災區傳出的資訊十分有限。
數個國家和國際機構已提供援助,外國救援隊在幾天內陸續抵達曼德勒和內比都。雖然軍政府表示歡迎所有援助,但台灣搜救隊伍卻被拒絕入境。軍政府發言人也表示,不允許外國媒體在緬甸境內進行地震報導。
據實皆省媒體報導,當地軍政府當局、軍方及附屬民兵強行要求社區成員必須事先提交志工名單及捐助物品清單,才能獲准進行震災救援。軍政府也沒有解除新冠疫情至今的宵禁,更增救災困難。
緬甸中部的人道需求早在此次地震之前就已激增,因為反對派團體自2021年2月政變以來一直在當地與緬甸安全部隊及其結盟民兵交戰。2024年12月,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估計曼德勒省需要援助的人數為210萬,實皆省為270萬。在地震前,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資料,兩省合計有近135萬人流離失所。
一位人道工作者告訴人權觀察,許多先前為躲避戰火而進入佛教寺院和其他宗教設施避難的民眾,都因地震造成這些建築物毀損而再度流離失所。逃過地震的災區民眾還得面臨地雷因天災移位而產生的風險。
緬甸中部醫療院所皆因傷員眾多而不堪負荷。政變之後,緬甸醫療系統每況愈下,醫療用品和人員長期短缺。據當地媒體報導,軍政府最近關閉曼德勒七家私立醫院,因為這些醫院僱用參與公民抗命運動的醫生和其他醫療人員。
在往年歷次自然災害中,包括2023年穆查氣旋和2008年納爾吉斯氣旋,緬甸軍方都拒絕批准救災人員的國內旅行和入境簽證,不許海關和倉庫放行救災物資,而且拒絕放寬不利挽救生命的繁瑣和無謂限制。
根據國際人權法,軍政府有義務維護生命權、健康權和住房權。根據適用於武裝衝突地區的國際人道法,緬甸軍方和反對派武裝團體皆有義務為一切有需要的平民提供迅速、不受阻礙且公平的人道援助,不得以任意理由拒絕同意救援行動。
鑒於軍方素有貪污和濫用救災經費與物資的不良紀錄,捐助方應迅速支援地震救災行動並設法透過獨立的當地團體提供援助,而非僅透過軍政府當局。人權觀察表示,有效交付援助須有當地合作夥伴參與,藉助他們的網絡和經驗以穿越艱難環境抵達急需援助的民眾。
「緬甸軍政府在應對如此大規模災害時是不可信任的,」劉智心說。「關注災情的各國政府和國際機構必須向軍政府施壓,允許他們全面、直接觸及不分地域的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