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更新:6月7日,马来西亚卫生部接见多位维权人士,包括跨性别维权人士妮莎雅尤(Nisha Ayub)和马来西亚艾滋病理事会代表。维权人士批评,这次“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全国创意短片大赛”本质上是在污名化相关人士。卫生部则发布声明回应,将把“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类别更名为“性与性别”,并强调不歧视原则。该部承诺将重新发放修正过的竞赛手册,并提供人权观察参考。

***

(曼谷,2017年6月8日)-人权观察今天表示,马来西亚卫生部,在一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全国创意短片大赛征件活动中,提倡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可以“预防”或“控制”的错误、有害理论。

人权观察已致函 卫生部长苏巴马廉(Subramaniam Sathasivam)博士,指出这项竞赛存在鼓励污名和歧视的问题。该竞赛征求年轻人上传原创视频,征件主题之一是“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内容探讨“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变性人(mak nyah)、变装癖 [和] 男人婆(tomboy/pengkid)”应该如何“预防、控制和寻求帮助”。

吉娜,一位22岁跨性别女性,秀出肩上的蝴蝶刺青──因其羽化现象而成为跨性别的象征。马来西亚卫生部举办2017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全国创意短片大赛,宣传LGBT身分认同可以“预防”或“控制”的错误、有害理论。   © 2014 Javad Tizmaghz为人权观察摄影

 “卫生部这种做法,把LGBT人群当做次等公民,把他们的存在视为有待解决的问题而非应受尊重、培育的人类多样面貌之一,已经损害到LGBT人群的权利,包括获得可达到的最高标准健康、平等与不受歧视,”人权观察LGBT权利高级研究员妮拉・葛萧(Neela Ghoshal)说。

人权观察在信函中指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已于1990年将同性恋自国际疾病分类表(ICD)剔除,目前正采取措施,在即将公布的新版精神障碍类疾病中删除性别不安。其他联合国机构也谴责专门改变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所谓矫正治疗,指其既不合伦理又有害健康。世界精神医学会表示,“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能证明先天性倾向可被改变。何况所谓的同性恋矫治可能助长偏见与歧视,并且具有潜在危害性。对于本非精神失调的事物提供任何意图加以‘治疗’的干预,是完全不道德的。”

此次竞赛的规则还暗示,“预防”或“控制”同性恋情或跨性别认同,可以降低艾滋病感染率。这种说法忽视全球各大卫生组织倡导的指导原则,即同性恋恐惧和跨性别恐惧不利于艾滋病的有效防治,为阻止大规模流行,必须采取以权利为基础、以证据为依归的艾滋防治策略。

 “卫生部似乎暗示,LGBT人群是散播艾滋病的罪魁祸首;事实上,污名和歧视才是导致疾病日益泛滥的元凶,”葛萧说。

在信函中,人权观察强调泛美卫生组织(PAHO)要求卫生职业人员遵守不伤害原则:“任何恐同言论都是令人遗憾的,但卫生职业人员因无知、偏见或不宽容所造成的伤害,更是绝对无法接受,而且无论如何必须避免的。不仅从根本上必须重视每一位卫生服务使用者都应得到尊严与尊重的对待;同时也必须避免采纳那种将同性恋视为‘变态’或可通过‘意志力’或所谓‘保健支持’加以改变的选择的理论或模式。”

人权观察提出的另一质疑是,此一短片竞赛以13岁到24岁年轻人为征件对象。

 “卫生部将此次短片竞赛的目标指向年轻人,可能助长弱势LGBT青少年自我厌恶和自我污名化的危险,”葛萧说。“同时还可能强化异性恋和顺性别年轻人的偏见,间接造成基于同性恋恐惧、跨性别恐惧的欺凌和排斥变本加厉,进而影响LGBT年轻人的学业表现,甚至导致辍学。”

人权观察呼吁卫生部立即发出声明,取消此次短片竞赛中的“性别不安”类别。该部同时应向马来西亚民众澄清,性与性别多样性不能被“预防”或“控制”,并应为原征件公告散发后已造成的伤害向全国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和性别表现不一致人士致歉。

Your tax deductible gift can help stop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and save lives around the world.

区域/国家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