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A cashier counts Chinese currency notes in China’s Shandong province, September 21, 2010.  © 2010 AP Photo

斯里蘭卡去年發生債務違約,同時外匯存底耗盡而無法進口民生物資,首都可倫坡因此爆發民眾抗議,導致總理、總統倉皇下台。斯里蘭卡債務危機為所有發展中國家拉響了警報。國際貨幣基金指出,全球低收入國家有六成已經或即將面臨債務困境。國際貨幣基金召集主要債權國及負債國高層官員出席2月27日在印度舉行的圓桌會議,舉世目光都落在中國身上。

中國自2013年啟動「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向150餘國提供逾1兆美元貸款,躍居世界最大債權國。當債務國政府遭遇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與通貨膨脹的雙重打擊而焦頭爛額,中國是否同意它們重組債務,將深刻影響全球千百萬人享有適足生活水準以及健康、教育等人權。但迄今為止,中國協助經濟困難國家度過危機同時保障人民權利的努力遠不及其他債權國

以斯里蘭卡為例,抗爭平息後,民生困苦依舊:據聯合國統計,超過四分之一斯里蘭卡人(全國2,200萬人中的630萬人)面臨中度到嚴重的糧食不安全,貧窮人口比例從百分之13上升到25。未能與中國達成債務重組協議,使這場危機難望曙光。

聯合國債務與人權專家一早強調,解決債務危機的同時必須確保債務國政府有能力適當投資於經濟與社會權利。這意味各方行動者應當負起人權義務,債權國政府也不例外。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於2019年制定出一套以人權為本解決經濟危機的指導原則,強調需要進行人權影響評估,確保包含債權國政府在內的所有相關行動者為了最大程度保障人權而協調彼此的立場。

面臨經濟危機國家的政府履行以人權為優先的義務,有賴其他國家與機構的支持,特別是債權國必須「克制」可能損害債務國履行人權義務能力的「掠奪或阻礙行為」。

聯合國外債與人權問題獨立專家李月芬將債務國政府在COVID-19疫情之後面臨的困境稱為「償還債務或拯救生命之間的抉擇」。她在2021年發表報告提出改革國際債務架構的多項建議,包括呼籲對「陷於巨大債務困境和經濟緊縮的國家」取消債務以「充分恢復其維持人民溫飽的能力」。

中國政府多年來企圖在聯合國扮演中國國內和第三世界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旗手。2022年4月,中國政府在人權理事會領銜通過第49/19號決議,指出COVID-19疫情對人權的負面影響足以「說明公共服務(特別是食物、住房、水和衛生設施、社會保障、健康與教育的適足供給)幾十年來資金不足或支離破碎所造成的結構性後果」。

中國政府表面上在聯合國大力鼓吹經濟與社會權利,實際上卻公然抵制重組和取消債務,導致巨額負債國的政府更難確保償還債務不致損及人權義務。以斯里蘭卡為例,中國持有該國約百分之20政府外債,在多年拒絕重組貸款的請求後,現在也只同意暫停償債兩年。其他持有斯里蘭卡債權的國家都已原則同意減低債務,即提供融資保證,其具體數額將以達成國際貨幣基金方案為目標而定。

國際貨幣基金於去年9月與斯里蘭卡達成29億美元貸款的協議,目前該機構正在評估中國提出的條件是否滿足發放貸款的要求。跨過這一關,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才能提供更多融資。經濟學家們擔心,若無法迅速融資,恐導致危機擴大。但我們不必瞻望未來也能看到,不可持續的債務水平使斯里蘭卡百姓身陷水深火熱。

其他地方看到斯里蘭卡的苦難,可能會對自己的前途心有戚戚。巴基斯坦這個2.3億人口、百分之30外債握於中國手中的國家正處於外匯和債務危機的邊緣。巴基斯坦政府似乎與國際貨幣基金達成協議,將重啟一度停滯的貸款方案,但違約風險尚未全消。

中國政府在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方面向來說的多、做的少。如果中國政府確實推崇它宣稱要在聯合國推動的各項人權,就應當儘快重新檢討自己對不可持續債務的處理方式。

Your tax deductible gift can help stop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and save lives around the world.

區域/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