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国测验高分掩饰歧视性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极不平等,尤其亏待身心障碍学生

发表于: 环球邮报

香港-连续两届,上海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名列世界第一。这项计划每三年举办一次,针对数十个国家15岁学生的阅读、科学和数学能力进行标准化的基准评量。

尽管应该肯定中国在上海和全国提升基本读写能力的成效,但这些优异表现掩盖了一个重要事实:中国的教育体系极不平等,尤其未能满足身心障碍(“残疾”)学生的需求。

首先,上海并不能反映中国一般水平。中国半数人口居住在农村,他们的孩子只能就读经费短缺、处境艰困的学校。

即便在上海,数十万农民工的子女也不易入学公立学校,因为中国过时的户口制度规定,成为城市居民并获取公共服务必须得到官方许可。

再说,中国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即身心障碍学生──受到歧视与排斥而根本没机会就读公立学校。事实上,根据官方估计,身心障碍儿童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无法上学。

中国一直维持双轨制度,将身心障碍学生和其他学生分开,从小学直到大学都是如此。理论上,身心障碍儿童只要“可以适应普通学校学习要求”,就可以进入主流教育体系。

但在实际做法上,主流学校只接受障碍程度非常轻微的儿童。在高等教育,政府允许高等教育机构将体检纳入入学标准,身心障碍学生会被注记并将其医学检验报告连同学业成绩直接发给各大学。

官方指导意见甚至允许大学特定专业拒绝录取具有某些特定障碍的考生。

8月,河南一所大学拒绝一名拄拐扙的学生报考医学和心理学专业──尽管他的学业成绩全部达到标准──因为“他的生理残疾不适合他所选择的学科。”

不断有身心障碍学生争取获得主流教育,但努力大多终归失望。主流学校将他们拒于门外,因为他们“可能影响其他学生”或他们“没有能力学习”。即便他们获得录取,有时未满一年就被退学。

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视障学生为争取高考──主流教育体系中首要的大学入学考试──无障碍化,已奋斗多年。

但他们的诉求至今未获接受,因此仍然难以就读中国的主流大学。

中国法律并未明文规定何种情况构成歧视,即使他们遭遇如此系统性的排斥,也很难有效地维护权利。

中国政府业已签署并批准的《残疾人权利公约》规定,各国应该提供适应各种不同学习需求的全纳式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尽管公约有此要求,中国国内法规并未规定身心障碍学生应在主流学校中得到适足的支持。

这类学校中的教育工作者很少或从未得到培训、经费或支持,以便有效教导这些学生。由于政府给予教师的援助不足,学校通常会拒绝身心障碍学生入学。有些身心障碍学生进入主流学校后遭遇重重困难,最后只能选择离校。

身心障碍儿童可以就读特殊教育学校,中国政府也已投注资源在这些学校的硬体和师资上面。但许多家庭仍因种种理由难以利用这类学校。

举例而言,由于这些学校只服务某一特定的障碍类别,例如听觉或视觉障碍,不符合官方类别者就无法就读。

此外,这类学校将身心障碍儿童与社区中其他儿童隔离,这常常并不符合儿童本身或其家长的需要或意愿。

他们在高等教育阶段往往只能选择有限的专业。例如,盲人学校的学生通常被导向按摩和音乐课程。

中国政府已开始注意到部分上述问题。它最近开展对《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但修订草案并未解决将身心障碍学生纳入主流学校的主要屏障。

全纳式教育不必然是昂贵的。政府可以让教师获得基础培训以修正教学方法,例如提供书面讲义,说话时面对学生以利听障学生学习,或为视障学生提供大字或点字的资料和试卷。全纳教育的受惠者并不仅仅是身心障碍儿童。

它可以改善所有学生的学习经验,因为教师将更了解如何适应所有学员的不同需求。

正如PISA测验的结果显示,中国政府已投资在促进教育卓越,没理由不能投资于建构更具包容性的教育体系。

第一步是修改法规,确立各级教育充分全纳的目标。中国应该让更多教育工作者接受全纳式教学方法的培训,并提供学校更充裕的资源加以落实。中国必须尽速废除 在高等教育阶段允许身心障碍歧视的官方指导意见。

除非这些改变发生,PISA的高分只能反映出中国少部分学生的成功。

试想,如果有一天中国的主流学校能向所有身心障碍学生敞开大门?那时中国的教育成就将真正令人刮目相看。

王松莲是人权观察亚洲部研究员。你可在推特上关注松莲:wang_maya。

Your tax deductible gift can help stop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and save lives around the world.

区域/国家